筆者第一次造訪枋寮是在2013年9月,也是第一次將搭乘的台鐵環島路網延伸到高雄以南,而對所謂的魚塭、檳榔樹及炎熱天氣所傳達的「南國風情」表示嚮往,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後開始的。


一年後差不多時間的2014年9月,第一次前往台東,則是先搭乘區間車至枋寮站後,再轉乘普快車前往。那個時候的枋寮車站沒有什麼變化,頂多就是站前廣場突然長出了草皮。


緊接著2016年,就只是搭著客運往加祿時經過,沒有停留。直到2018年前往恆春時,雖然從高雄就有客運能前往,還是決定搭台鐵至枋寮,再轉搭同路線的客運繼續行程。包含今年2019年,第二次搭乘普快車在內,這兩年枋寮站的變化,相比前幾年,可說是十分地巨大。
枋寮站作為屏東線與南迴線的分界點,因為班次配置以及所在城市地景的關係,打從第一次造訪開始,就有一種此處是「中繼點」定位的感覺,換個說法是「補給站」。除了唯一一班常態普快車從這裡發車外,所有潮州以南的區間車,即使皆為無電氣化區間,也都行駛到枋寮站便原車折返,因此要前往枋寮以南的班次,就不若抵達枋寮者來得多。
而城市定位上,往北是枋寮市區是台17線(往佳冬、林邊)及台1線(往新埤、潮州)的會合點,往南到楓港後可分歧往台東及恆春。車站出站後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旁,就有客運轉運站的設置。就這點來看,枋寮市區的交通既方便又四通八達。
不過,中繼點一詞,也代表可能遊人不會在此多做停留,頂多換個交通工具後繼續移動。也可以換個說法,形容成馬拉松的「補給站」,該有的都有,但路過的人就像跑者一樣,買了該買了,補充了該補充的,就往最終的目的地出發了。
雖然我在枋寮停留時,有曾經走到車站旁的藝文特區,以及直走不遠處的枋寮海堤停留,但要說有體會這個地方的風情嗎?可能還不夠。



2018年再度造訪枋寮站時,站區沒有太多的施工在進行,可最大的改變,就是車站建築往站區擴建出一個岸壁式月台,編號為第零月台,作為第二月台停用後,區間車終點班次的停靠專用。

同時,站內多了許多水果造景的設施,連帶車站建築外觀,也用藍色系的附加結構,營造出來海洋的氛圍。



最後,就是當下的2019年
枋寮站的車站建築沒有明顯改變,但是站場已明顯轉變為工地。第二月台已封閉停用,改建為符合電氣化設備規格的新月台。




枋寮站或許是這趟裡,視覺上改變最大的一座車站,畢竟去年造訪時,第二月台可是好端端地使用著,如今不僅舊月台拆除,興建中的第二月台也呼應了電氣化時代的需求,將現代景物帶進枋寮站的未來變遷。
實際上,枋寮站外也是有少許轉變,比如圓環草坪長出了裝置藝術。

還有……枋寮海堤,也多了新的裝置藝術

下一回,將走進南迴線未電氣化時代的最後夏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