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車站順序,從大武往台東方向的第一站便是瀧溪,不過實際上,這站是筆者當天去完金崙及太麻里車站後,返回屏東前造訪的最後一座車站。同時,由於班次銜接的關係,僅僅停留不到三十分鐘。
這裡原本要稱作「大溪」車站,是1937年起使用的舊地名,後因宜蘭縣已經有大溪車站,於是跟北邊的地名「瀧」結合,正式稱為「瀧溪」車站。「大溪」跟「瀧」,都是改正後誕生的原住民部落名稱。
現在瀧溪車站旁的小學,就仍名為大溪國小。


對照周圍其他三座車站的新月台遮雨棚,瀧溪車站的新月台徵雨棚設計反而很「西部味」,不是這路段常見的鋼構,而是像加祿、內獅車站那樣的混凝土底座與木製桁架。除此之外,這裡跟康樂車站,是南迴線靠太平洋一側,唯二僅有一座島式月台的簡易車站。

瀧溪車站站房偏紅褐色,也在中段有挑高的設計,跟加祿、金崙等站類似。在今年二月造訪時,可以看到電梯尚在施工,地下通道部分也堆放的工程器具,整座車站的「工地感」頗強烈的。




或許說來不好聽,但可能因為牆壁坑坑疤疤的關係,個人覺得瀧溪車站站房的空間感覺很破舊,即使看起來是乾淨的。內壁是非常一致的白色,因此破損的情形看來特別被「放大」,很難不注意到。


按資料來看,瀧溪車站的設立時間是1992年。從建築內部的狀況來看,「歷史感」濃成這樣,很懷疑是不是啟用至今,都沒有安排過較大的整修。筆者還真的想不到一個比較「中立」的詞彙,來表達初次踏入這座站房時的震撼。而且,這還是在剛去過外型類似,內裝卻極具現代感的金崙車站之後。

瀧溪車站明確寫出有中午休息時間,那一個小時無人服務。
以環島主線來說,這裡的停靠班次受限於單線鐵路,可說是相當的少,一日雙向僅各六班車而已,其中下午一點至四點間,更是連一班車都沒有停靠。至於班次最密集的時段,則是下午四、五點之間,在不到一小時內就會有707、708(或758)次莒光及3672次普快停靠,再過去就要等到六點半才有車了。

出站後的大溪聚落風景則如下,有種來到熱帶國度的感覺:


查資料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變化。瀧溪車站站房上的燈箱是有調整過的,以前是「瀧溪車站」四個大字,現在則變成「瀧溪站」加上英文站名。

前面提到在瀧溪車站待不到三十分鐘,就是因為搭708次莒光在16:49下車,緊接著二十五分鐘後,繼續搭3672次普快17:14往西部出發。
下次有機會再到這聚落走走吧,不管是搭台鐵還是搭公路客運。



瀧溪車站是蓋在大竹溪的北岸,所以從月台上往南邊看去,理所當然的是一座單線鐵道的橋樑,以及橋樑盡頭的隧道。


以上是這次極短暫的瀧溪車站拜訪經驗。最後兩張照片也可看到,車站南端的鐵道兩側,已經架起預備電氣化的白色電桿了。
